崑濱伯活廣告 菁寮村獲重生

  • 2009-08-02
  • 中國時報
  • 【陳易志/台南報導】

 ▲後壁鄉菁寮村的茄芷袋變化而來的台客包,蔚為時尚,有如台灣的LV包。(陳易志攝)

      「來坐喔!」八十歲的崑濱伯笑呵呵招呼遊客,彷彿從《無米樂》紀錄片中走出來。爆紅之後的崑濱伯像房子的基石「固若金湯」,沒有戲約、廣告、秀場通告, 堅定地守著籽子店與農田,繼續在家鄉真實地演出,也因而帶動了一連串的小變革,有如漣漪般,盪漾的圈圈愈來愈大。

     後壁鄉菁寮村在日治時代是鄰近村落的中樞,戲院、酒家、嫁妝店林立,麻雀雖小五臟俱全,熱鬧得很。但歷經滄海桑田繁華落盡,到了讓人完全 不認識的地步,引人唏噓。自從,《無米樂》影片上映轟動全國,菁寮簡直回到了從前,五年來,人潮沒斷過,「崑濱伯現象」頗值得玩味。

     《無米樂》名聲響 人潮旺五年

     「一定還有人需要我幫忙。」崑濱伯紅了以後,廠商找他拍廣告,擬簽下契約成為專屬的代言人,他考量到機關社團的需求,委婉地推掉巨額簽約金。沒被契約綁住,更沒被金錢迷惑了心眼,事後證明他獲得更多,地方發展也更進步。

     繁榮時期的菁寮村有藍染布料、藺草編織茄芷袋、傳統喜餅等地方產業,這些產業乘著崑濱伯的熱帶氣旋,盤旋而上,喚回以往的記憶,並開闢了市場通路,注入了一股活水,獲得再生。

     由於藺草編織的織法多元獲得市場喜愛,不但獲封「台灣的LV」美譽,並帶動流行時尚,攜帶茄芷袋成為年輕族群的時尚,甚至因編織技法出色,橫向發展出輸往日本的稻草編織,專門供應日本年節飾品需求訂單。


     婉拒金錢遊戲 成名後照種稻

     菁寮村產業趨於活絡,旅遊活動亦由淺而深,慕名而來的遊客不只是觀光消費而已,還想體驗菁寮的農村文化;一位黃姓醫師長期租賃菁寮村的閒置農舍,以「來去鄉下住一晚」的型態,提供具深度的旅遊,成為許多大學生暑期熱門旅遊路線之一。

     崑濱伯種稻技術一流,三年前獲得全國「冠軍米」榮銜,繼影片走紅再一次爆紅,喜歡他的人,也由一般市井小民,擴及於政治人物。前總統陳水扁、現任馬英九總統、前行政院長謝長廷蘇貞昌等大牌小牌的政壇人物紛至沓來。

     換成一般人,或許會盤算趁著盛名,早早轉換較輕鬆的跑道,讓日子不必過的那麼辛苦。崑濱伯絲毫不為所動,一年兩期稻作像一天三餐那麼自然,沒有停止過。

     從默默無聞到赫赫聲名,崑濱伯不曾稍作改變,沒有迷失於乍得的名氣,也婉拒金錢遊戲,讓菁寮村永遠上映無米樂影片,不斷地吸引人潮湧進來,給地方帶來無窮的機會,他的不變是真正的無價。

關於無米樂

無米樂短片

‧為蝦咪袂搏這齣片?

一粒粒的米,令你想起什麼?米可以變成飯、變成粥,甚至變成藝術品,米,是台灣非常重要的傳統文化表徵。

那 一天,我手持攝影機對著一畦水田,從波光粼粼的水澤,遙想祖先卵石累累的河灘地、洪水泛濫的泥土、終至於水田遍布……。透過鏡頭,我彷彿感受到「土地倫 理」,就藏身在這方水田的深層義理間。孩提時期,遠方火車嘟嘟嘟駛過平原,我們最喜歡半跪在座椅上,對著窗、迎著風,望著那一大片又一大片綠油油的黃金稻 穗,不敢想像這樣美麗的畫面,幾年後將成為歷史鏡頭。

一位老農說:「稻子是台灣農民的命,怎麼可以丟?」稻米文化創造農村文化,也提供農村綠油油的景 觀及水源涵養,很多老農民「守著土地、守著米」,特別是中南部的老稻農,他們對資訊的認知比北部地區的農夫弱很多,他們甚至還不知道,從今而後,稻米可能 已經沒有保證價格收購,國產米價格約為國際米價的3、4倍。也許未來台灣食用稻米的人口,也將會出現明顯的階級劃分──資產階級吃日本米、中產階級吃其他 國家的進口米或台灣米、無產階級則是吃泰國米或大陸米……。

《無米樂》這支紀錄片企圖拍攝這一群60、70歲的老稻農,如何面對WTO帶來的衝擊,同時呈現台灣農村的生活與仍然保留在鄉鎮的傳統技藝,以及台灣悠久的種稻文化與技術──他們如何犛田、淹水、插秧、灑肥料……等待稻田出穗,與最後的收割。

‧係袂看啥貨?

75 歲的崑濱伯每天早晨第一件事,就是三炷香祈求風調雨順、國泰民安。「工作這麼多,錢卻沒有這麼多,錢如果像泥巴這樣翻來翻去不知有多好?」樂天的崑濱伯邊 做事,還要邊跟崑濱嬸鬥嘴鼓。崑濱伯說:「有時候晚上來灌溉,風清月朗,青翠的稻子映著月光,很漂亮!心情好,就哼起歌來,雖然心情(擔憂),不知道颱風 會不會來,或病蟲害,也是無米樂,隨興唱歌,心情放輕鬆,不要想太多,這叫做無米樂啦!」

崑 濱嬸嫁給崑濱伯那天,還不知道丈夫是哪一個,雖然天天鬥嘴鼓,還是共同奮鬥了數十年。「我老婆肯吃苦,她一邊幫忙種田,一邊到聲寶工廠做臨時工,一個月賺 幾塊錢,加減賺。說起來我老婆很乖,很可取,我不會對她說感謝她,但是心裡知道她幫我很多忙。」不肯多說一句感謝的崑濱伯,心裡卻充滿了對妻子的深刻感 情。

脫下多了2斤重的汗衫,煌明伯一面擰乾汗水一面說:「雜草是農民的敵人, 太常噴灑除草劑,會破壞土壤。」雖然土地不會講話,但他知道不時的關心就會知道它需要什麼。農暇時,69歲的煌明伯扛著古老的器具,做著現在大家不願意做 的手工棉被,清脆的彈棉被聲,將朵朵棉花彈成鬆軟的棉絮,「真的是做良心的啊!我們做的棉被,現在要出去跟人家談價錢,也不知從何說起……」因為種稻收入 無法完全支撐一家大小的開銷,學習另一項技藝、經營副業,是農村社會維持生計不得不選擇的方式。

炎 熱的7月,嘉南平原炙熱的陽光讓人熱得發昏,今年已經65歲的文林伯牽著後壁鄉唯一的水牛,拖曳一車的稻草,走在收成後乾裂的稻田上,「我這條牛,有時會 拍片,有時載小孩玩,比較乖啦!我就是這樣捨不得賣。說起來牛的命不好,做得要死……」卸下牛軛,相伴一生的水牛慵懶的在小水窪的泥巴中翻滾,一面為水牛 潑水解解暑氣,文林伯以對待親人的方式,疼惜著這個最忠實的朋友,那種寬大與認分,就是可愛的台灣農民質樸的生命哲學。

‧‧‧誰郎做ㄟ片?

監 製 馮賢賢

製作協調 左珮華

攝 影 莊益增 / 張光宗 / 顏蘭權

剪 接 顏蘭權

剪接助理 唐炘炘 / 許瓊儀

配 樂 鄭偉杰

日語歌曲 黃崑濱

蔣介石紀念歌 沈懷一

胡琴演奏 莊舜卿

顧 問 張照堂

指 導 關曉榮

導 演 顏蘭權 / 莊益增

遠足影像製作社2004

公共電視 監製2004

‧‧‧‧誰郎在發行?

公共電視台製作版權所有

中映電影公司發行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oney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